你们跑了腿,暖了我的心!
“我现在住在大女儿家,吃得好,住得舒服,心里可高兴了!这事多亏了熊法官……”日前,湖北省来凤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熊蕾一行冒着酷暑,对一起赡养纠纷案的当事人黄莲进行案后回访。临别时,老人紧握法官的手,激动地道出心声。
残疾老人陷困境 无奈诉诸法律求赡养
这起纠纷源于一位残疾老人的赡养难题。74岁的黄莲老人,丈夫早逝,育有两女邓云、邓枚,均已各自成家。老人长期与小女儿邓枚共同生活。近年来,黄莲年迈多病,被评定为听力二级残疾,2023年又因病双目失明,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然而,两个女儿在如何赡养母亲的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无奈之下,黄莲委托法律援助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
深入调查探症结 家事纠纷调解难
为从根源上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承办法官熊蕾仔细查阅案件卷宗,并主动与当事人电话沟通,了解纠纷症结。“残疾老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及时保障。我们去黄莲家实地看看,争取就地协商解决。”熊蕾决定上门办案,并邀请人民调解员和村干部共同参与,力求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
“我这身体,不能总拖累一个女儿啊!每月的医药费也不少,以后的日子可咋办……”见到法官上门,黄莲忍不住倾诉苦楚。
“老人家别急,我们今天就是来帮您解决问题的。”熊蕾轻声安抚。
“我就这两个女儿,邓枚这些年照顾我挺好,可邓云一直不给赡养费。我把她们拉扯大不容易啊……”老人情绪激动,期盼着法庭主持公道。
随后,熊蕾分别约见了黄莲的两个女儿。沟通中了解到,邓云拒绝支付赡养费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母亲在财产分配上严重偏向妹妹邓枚。
“你现在也是为人父母了,不赡养老母亲,你的孩子可都看着呢。要是将来他们也不养你,你会怎么想?”“做子女的不养娘,这说得过去吗?”找准症结后,调解员和村干部轮番对邓云进行情理法的劝导。
“我不是不养妈,是她分财产太偏心,没‘一碗水端平’……”邓云辩解道。
“我已经赡养母亲很多年了,现在该轮到姐姐了。而且我家里经济确实困难,一个人负担不了妈的医药费……”邓枚也道出难处。
“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今天情况也清楚了,看来双方暂时无法协商一致。大家都冷静想想,这事我们还会继续跟进。”鉴于分歧过大,庭前调解未能成功。熊蕾耐心劝导当事人冷静思考,理性对待此事。
接下来的几天,熊蕾多次电话联系邓云、邓枚沟通,但二人在赡养方式上依然僵持不下。
巡回审判巧调解 多元合力解纷争
“走,把法庭搬到村里去!”为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熊蕾决定巡回审理此案,并再次邀请调解员、村干部参与,抓住时机进行调解。
当庄严的国徽和“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横幅在村委会挂起,法槌在临时审判庭敲响,这场“家门口”的庭审吸引了众多村民旁听。
庭审中,熊蕾进一步梳理了双方的争议焦点。针对分歧最大的财产处理问题,法官、调解员、村干部分头行动,采取“面对面”与“背靠背”相结合的方式,耐心细致地做各方思想工作。
“百善孝为先,赡养老人是子女的本分。”
“我不是不养,但总得公平对待吧?”
“今天这事乡亲们都看着,我也不多说了,只要财产处理公平,我同意赡养妈。”
“谢谢大家点醒我,我也同意按时支付赡养费。”
经过一番入情入理的交流谈心,双方当事人的态度逐渐转变。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黄莲随大女儿邓云生活并由其负责赡养;小女儿邓枚自2025年起,于每年正月十五前支付黄莲赡养费2000元;黄莲的相关财产由邓云管理使用。
案结事了仍牵挂 司法温情暖人心
案件虽已调解结案,但熊蕾始终惦记着老人的生活状况。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那温暖的一幕。
“黄奶奶,现在生活还顺心吗?身体怎么样?”
“好着呢!吃穿不愁。小女儿还提前给了今年的2000块赡养费。你们跑了腿,暖了我的心!我这舒心日子,是法院给的啊!”老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看到老人生活安好,熊蕾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法官不仅要秉公执法,更要深入基层,用‘多跑腿、多磨嘴’的功夫,帮助当事人化解纠纷、走出困境,让司法的温暖如春雨般浸润百姓心田。”她在回访记录中这样写道。